論文摘要:皮影進入小學美術課堂的探索
論文關鍵詞:皮影 小學美術 探索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一種文化學習。教師必須通過美術教學,使學生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美術學習,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促進美術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公民。
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當今各種媒體的影響下,學生對我們民族優秀文化知之甚少。美術教師應當挖掘優秀文化,利用好民間優秀文化教育資源,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
皮影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的特有戲劇藝術,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被稱為戲劇“活化石”的古老的劇種,提起它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它就是被世界公認的“電影鼻祖”——皮影。外國人稱之為“比金子還貴重。”“魔術般、閃電般的藝術”。這個古老劇種在中華大地上吟唱了2000年,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皮影相傳始于秦漢時期,成書于唐宋時期。小學美術教學論文宋代到清代是皮影的興盛時期。寫成于南宋初期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的《東京夢華錄》記述了皮影戲在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的盛況,書中寫道:“每一坊巷口,無樂棚去處,多設小戲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兒相失,以引聚之。”足見當時皮影戲極為流行。皮影大發展是在清代,全國普遍上演皮影戲,尤其在冀東、關中、東北等地遇到喜慶,常演唱皮影戲,皮影戲農民的在農村更是主要文娛活動之一。
皮影戲在遼沈地區也曾經十分活躍,有許多影戲廂忙碌于城鄉之間。筆者的祖父民間藝人關寶鳳創立的“好樂班”就是其中之一。從上世紀初開始活躍在沈北大地,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給當時的觀眾提供了精神食糧。也影響了當時的一批兒童觀眾,他們把制作紙影人和學唱皮影戲作為游戲活動之一?,F在他們雖已步入老年,但是兒時的記憶還深深地印在腦海中,并能根據記憶畫出皮影形象。
可是現在已經很難見到皮影興盛時期的場面了,因為皮影受其它藝術的沖擊和影響,市場不斷縮小,觀眾也在減少。加上皮影老藝人相繼去世,已經成為亟待搶救的文化遺產。就像中國的大熊貓一樣受到廣泛的關注。遼寧復州皮影、凌源皮影等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遺產名錄,黑山皮影等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沈北的“關氏皮影”被列入沈陽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氏皮影”的第三代傳人——蒲河學校的美術老師關維穎(筆者),想充分利用這個本地的教育資源,為學校辦特色教育、培養有特長學生服務,為皮影的傳承盡力,上對得起先人,下對得起學生。但是苦于沒有合適的機會。
1/5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