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高等院校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新人才的主渠道,是開展知識創新的前沿陣地。從政策和導向入手,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效果作為教師聘崗和績效評價的內容之一,也是目前高校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政策方法。本文以社會發展對機械專業本科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實踐能力作為基本需求,針對我國高校目前機械專業學生的這兩方面能力情況進行深入分析的總結,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和方法,對于同類高校機械類大學生的相關能力培養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論文關鍵詞:本科教育,機械專業,自主創新能力,培養
當今社會是一個以科技為核心發展的社會,對科技人才的要求也相應的越來越高,科技人才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而制造業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是我國對外國際競爭力的主要體現。在機械制造領域中,具有機械類專業背景的技術人才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目前我國經濟轉型的主要驅動者。但是按照我國目前的大學本科生培養情況來看,大多數機械本科生都缺少自主學習意識、缺少創新意識、缺少實踐意識,當然這也是目前普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在對于制造業需求迫切的今天對于我們機械專業學生來說顯得尤為突出。如何提升機械類專業本科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意識是擺在我們機械類專業老師面前的一個突出難題。針對以上問題,本文結合自身在機械類本科生培養過程中的一些親身實踐和深度思考提出一些解決辦法,雖不成形,但是對于機械類相關大學生自主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1目前機械類本科生的創新能力和意識培養現狀分析
1.1大學新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方向把握不準
目前中小學階段的教育模式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被動在老師和家長的規劃下進行學習,而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理念是高中努力學習考上大學以后就不需要再認真學習,就已經登上人生巔峰,殊不知考上大學才是知識學習另一個階段的開始。以至于進入大學后不能很好地適應大學的課堂安排并調整學習思想和節奏,再加上剛入學對自己專業不夠了解,也不明白上大學的主要目的和意義。大學賦予入學新生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快速成長”,而學生并不能客觀地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所以不能準確地對自己的學習方向進行把握。
1.2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難以形成自主學習的強烈意識
由于機械設計類專業屬于較為傳統的專業,上課時特別是專業課時比較枯燥,但是要又受限于傳統的授課方式,大多數高校專業老師為了完成該門專業課程,只好采用填鴨式的灌輸方式進行大學知識的傳輸,而在某種意義上忽略了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自學能力,以至于大多數學生最終缺乏主動學習積極性,完全處于被動學習的形態。
1.3學校政策導向積極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卻不高
學校以及學院倏然時分重視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加以政策導向。但是某些方面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在教師配備以及經費投入方面都不是很充足,并且目前大學生學習任務也相當重,每學期可能面臨七到八門專業課程的學習,所以最終導致大多數學生沒有積極參與這些創新能力實踐方面的培養活動。即使參加獲取的質量和效果也并不理想。
1.4環境和場地的客觀限制使得創新實踐運行受到制約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