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腦梗死一直在我國疾病譜的前3位,是具有高致殘率和高致死率的神經系統常見疾病之一。近年來,關于側支循環的影響因素、評估與治療手段以及中醫藥介入的研究,使側支循環的認識逐漸豐富,從而使腦梗死的治療增加了重要的手段,明顯地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和殘障程度。
論文關鍵詞:腦梗死,側支循環,評估,藥物
腦卒中,目前已成為我國第一大死因,是具有高致殘率和致死率的神經系統常見疾病之一,其中腦梗死約占全部卒中亞型的70%[1],良好的側支循環可減少梗死灶最終體積,改善卒中預后,并能降低復發風險[2]和缺血及再灌注損傷,梗死后出血轉化發生概率亦降低。因此,應該不斷深入地研究側支循環建立的影響因素、評估及治療手段,另外應當挖掘中醫藥臨床作用。
1側支循環的代償途徑
腦側支循環是指大腦供血發生障礙時,通過其他血管到達缺血灶,從而使缺血組織供血代償,影響著缺血半暗帶的轉歸。
1.1一級側支循環
指Wills環的血流代償,因其開放最早、開放程度大,是最重要的代償方式,是溝通左右半球及前后循環的重要結構,但是Wills環存在個體變異性,其完整率占普通人群的42%~52%[3],因結構的變異影響著血流代償。
1.2二級側支循環
主要指軟腦膜吻合支、眼動脈以及其他相對較小的側支。當Wills環結構變異不能滿足大腦供血,二級側支循環即開放,軟腦膜吻合支向皮質表面提供雙向動脈血,是MCA與ACA、PCA溝通的主要渠道。多項研究表示[4-5],軟腦膜側支循環是影響腦梗死預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頸內動脈系統梗死患者最多見、最主要的代償方式。
1.3三級側支循環
屬于新生血管,其形成需要數天。
2影響腦側支循環的因素
2.1年齡
隨著年齡增加,側支循環代償能力降低,不易建立[6]。
2.2性別
馬瑞等[7]研究表明側支循環與性別具有一定相關性。
2.3腦血管的狹窄程度
血管狹窄程度和速度是影響側支循環代償能力的主要因素[8],一般與缺血時間、程度成正相關,慢性卒中患者側支循環出現率增高。
2.4側支循環的結構
實現代償基礎是具有完整結構的側支循環。研究表示[9]急性腦梗死者中,完整的Willis環僅占7.8%。血管的起源、數目的異常是側支循環變異形式,最常見的變異是胚胎型大腦后動脈,發生率為20%~30%[10],這種不完整和變異的Willis環無法實現前后循環間的代償。
2.5側支循環的內徑
管腔內徑的大小與側支循環代償能力呈正相關。經TCCD研究檢測[11],0.4~0.6mm是具有代償能力的側支循環管徑的臨界值。
2.6高血壓
關于高血壓對側支循環建立的促進和抑制作用一直爭議很大[12]。關于爭議原因,可能是高血壓對血管壁剪切力的調節引起[9]。Iadecola等[13]經研究分析考慮是高血壓對于小血管側支吻合的抑制作用更大。
2.7高脂血癥
高脂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可損傷血管內皮,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14]。亦有研究表示高脂血癥對二級側支循環的建立具有促進作用[15]或無關[16]。
2.8高血糖與糖尿病
高血糖與糖尿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許多研究[17]發現糖尿病不利于腦側支循環的建立,抑制血管的生成。
2.9吸煙
吸煙與側支循環的建立,目前臨床研究沒有顯示一致的關系[18]。
3評估方法 1/5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