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從N(施事)N(受事)與L之間的關系,以及“發現”一詞本身的特征出發,討論引發“N(施事)+在+L+上+發現了+N(受事)”這個歧義句式的緣由。
[論文關鍵詞] N(施事) N(受事) L 歧義
一 指出現象
在陸儉明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中,其中講層次分析法的時候,提到了層次分析法的局限。它的局限在于“只能揭示句法結構的構造層次和直接組成成分之間的顯性語義關系,即語法結構關系,不能揭示句法結構內部所隱含的語義結構關系。”在書中有一個這樣的例子:我在屋頂上發現了他。這個句子是有歧義的,因為它跟內部的構造層次和詞語之間的語法結構都毫無關系,所以他沒法用層次分析法來分析。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就只好尋求另一種辦法了。為了揭示這種隱含在句子里的實詞與實詞之間的語義結構關系,變換分析法就應運而生了。根據變換分析法,上面這個例句就有以下三種理解方式:
1 我在屋頂上發現他也在屋頂上
2 我在屋頂上發現他在院子里
3 我在院子里發現他在屋頂上
在漢語語言中,我們能發現好多類似結構的例子:
(1) 我在飛機上發現了小王
(2) 我在山上發現了小王
(3) 我在草地上發現了一個足球
(4) 我在桌子上發現了一枝鉛筆
(5) 我在墻上發現了一幅畫
(6) 我在天花板上發現了兩盞燈
(7) 我在飛機上發現了長城
(8) 我在房頂上發現了羊群
以上句子都表示N(受事)在動作發生之前便存在的事實,代寫畢業論文不是動作的結果。
二 分類
上述例句都可以共同抽象為以下格式:
N(施事)+在+L+上+發現了+N(受事)??墒?,經過變換我們發現,上述8個例句變換后的句式并不完全一致。
(1′)我發現小王時,小王也在飛機上
(2′)我發現小王時,小王也在山上
(3′)我發現足球時,足球也在草地上
*(4′)我發現鉛筆時,鉛筆也在桌子上
*(5′)我發現畫時,畫也在墻上
*(6′)我發現燈時,燈也在天花板上
*(7′)我發現長城時,長城也在飛機上
*(8′)我發現羊群時,羊群也在房頂上
根據以上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只有(1′)(2′)(3′)是符合同一種變換形式的,表示N(施事)和N(受事)均在L上。而(4′)——(8′)均不能用此變換。于是我們把符合此變換的(1′)(2′)(3′)這種類型的句子抽象為A式:N(施事) +發現+ N(受事) +時,N(受事) +也在+L上
從經驗出發,(4′)——(8′)盡管都不符合A式的變換,可是它們內部也存在差異。(4′)(5′)(6′)與(7′)(8′)并不屬于同一個類型。下面我們分別尋找新的變換方式,來確定(4′)(5′)(6′)和(7′)(8′)的不同,并且把符合(4′)(5′)(6′)的句型抽象為B式,把符合(7′)(8′)的句型抽象為C式。
1/4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