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本文介紹了歐盟(主要是德國和荷蘭)、美國和日本在翻譯質量監管方面的成功做法。文章認為,先進的科技手段、制度環境、嚴格的日常管理和經濟手段多管齊下,必能扭轉國內翻譯行業混亂的現狀。
關鍵字:翻譯,質量管理
1. 中國翻譯界的現狀
據《北京現代商報》報導,截至2004年底,全國各類專業翻譯注冊企業有3000 多家,以咨詢公司、打印社等名義注冊而實際承攬翻譯業務的公司有數萬家之多。小到駕照、成績單的翻譯,大到操辦國際會議、籌備各類談判,翻譯產業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巨大的商業利益,吸引人們爭相涌入這一產業。
但是,這個蓬勃發展的翻譯市場并不規范,注冊一家翻譯公司,并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資質證明,有些媒體曾將經營翻譯公司同開洗衣店并列為投資幾千元即可實現的“致富捷徑”。承攬了翻譯業務后,翻譯公司再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把業務轉交給急需掙點生活費的在校大學生。這樣一來,翻譯質量難以保證,無序競爭愈演愈烈,翻譯市場混亂的局面越來越嚴重。受影響的不僅是翻譯公司本身的利益,而且還會影響招商引資、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
下面我們分別介紹歐盟、美國和日本在翻譯質量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代寫畢業論文以期能引起國內對于翻譯質量管理的重視,扭轉我國翻譯界現狀。
2. 歐盟翻譯質量管理現狀
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推進,歐盟國家之間交往日趨頻繁,翻譯行業非常繁榮,對翻譯質量的監管也建立了非常有效的制度。下面我們以德國和荷蘭為例,介紹歐盟國家成功的翻譯質量管理方法。其中,德國的做法在操作流程和科技手段上稍勝一籌,荷蘭的做法在明晰翻譯公司、翻譯者個人和客戶的權利與義務方面更有可資借鑒之處。
2.1.德國的做法
德國在翻譯質量管理中遵循以下兩個戰略:一、操作流程的自動化、統一化和標準化;二、人員配置和業務評判責任明晰,更具個性。
操作流程的自動化使翻譯業務的各項管理與操作過程都實現了自動化,所有的文檔管理和文件處理都有事先規定好的程序,如報價、確定交稿期限、挑選譯員、執行預翻譯、在翻譯后項目經理接收并處理譯本等等,都按照特定的流程自動進行。
除了工作流程的自動化管理, 德國在翻譯技術和術語使用等各方面力求統一和標準化。質量管理不僅局限于公司內部工作流程的有效管理,還包含了系統化和標準化工作在術語使用等方面的運用。 翻譯標準化的核心是基于計算機的譯文模塊化處理。每種產品的每一份需要翻譯的技術文獻都由一些文本單元(例如:章節、段落、句子)組成,這些內容往往與老型號產品或者同類產品的文獻內容部分相同或者相似。這些已經翻譯過的文本單元可以通過軟件直接使用或者為翻譯人員提供參考。翻譯人員通過這種方式保證了譯文風格的穩定性和術語的準確性。這種將已經譯成的文本單元自動嵌入當前譯文的操作方式,很大程度上節約了翻譯人員的時間和精力,也為顧客節約了費用。而且因為保持了譯文的風格和術語的一致性,使得譯文的質量大大提高。
1/4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